瑞托教育
把孩子交给我们,让家长安心上班

要上小学幼儿园大班小朋友需掌握的数学启蒙知识

对于学前幼儿在数学方面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掌握到何种程度,家长们的标准往往以道听途说的小学入学要求为准,或者有自己主观的理解。那么学前幼儿在数学方面究竟该学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加减法吗?难道真的需要掌握那么高深的知识吗?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一些大班小朋友的家长会非常焦急地问老师:“明年就要上小学了,听说有的小学招生时要考100以内的加减法,学校教了吗?我们邻居家的小孩和平平一样大,口算特别快,怎么我家平平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还离不开手指头呢?”

为了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引导幼儿学习统计,教师请幼儿轮流担任“出勤统计员”,按准时、迟到、缺勤、男孩、女孩以及总人数分别进行统计。有些小朋友每次担任统计员时都出现错误。于是,在小朋友家长谈话中提出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多为孩子创造机会进行练习。很多爸爸或者是妈妈会很诧异,觉得自己每天都让孩子做数学练习册,连乘法口诀都会背,怎么还需要练习数数?

学前幼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处于幼儿期向少儿期的过渡阶段,面临着幼升小的重要挑战。因此,家长们格外关注幼儿数学方面的学习,随之而来的困惑也就格外多。就让我们一起寻找问题的根源所在,解读幼儿行为背后所隐含的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分别从数、量、形、时间、空间几方面具体了解一下。

数:
1.学习正确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并养成认真、整洁的书写习惯。
2.能够对20以内的数量进行成组数数及倒数;学会区分20以内的单双数。
3.能够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统计。
4.认识10以内数的分解组成。
5.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体会并理解加减的含义,运用加减方法解决简单的问题,能够根据生活情景进行简单的口头加减运算。

量:
1.学会比较3个以上物体量的差别。
2.学习按量的差异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排序或按某一规律排序。
3.初步体会各种量的守恒。
4.掌握自然测量的方法。

形:
1.认识正方体、长方体、球体、圆柱体,能正确说出名称。
2.学习区分平面图形和几何体。
3.学习将一个实物或形体分成相等的2份或4份,知道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来的实物或形体小;合起来仍是原来的实物或形体。

时间:
1.学会看整点半点,体会时间的不可逆性。
2.学习看日历,知道一年有12个月,每月有多少天。

空间:
学会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体会空间方位(含上下、前后)的相对性。

“怎么学”
了解了“学什么”,再让我们来聊一聊“怎么学”。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而对于5~6岁幼儿而言,尽管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但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逻辑数理知识不是来源于事物本身,而是来源于对物体的操作和对其动作的内化。”也就是说幼儿只有通过亲身体验建构起来的数学知识,才是最牢固的、不会被轻易遗忘的知识。因此,引导孩子学数学,家长们要注意“联系生活、寓教于乐,让孩子在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怎么学”分为两大部分:

一、在日常生活中学数学

1、按规律排序:
找一找家中哪些物品上的花纹或图案是按规律排序的,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序的。如,爸爸领带上的花纹是一条蓝两条粉,毛巾上的图案是一朵大花两片树叶。

2、认识整点和半点:
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让孩子帮助看时间,晚上可以让孩子自己定好起床的闹钟。 学习等分:家人过生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分蛋糕。

3、学习等分:
体验等分图形,家人过生日的时候,可以让孩子分蛋糕。还可以让孩子帮助分饼、分西瓜、分面包等等。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一起叠毛巾、围巾、床单,让孩子体验一块大的物体经过折叠会变成许多块小的物体。

4、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统计:
让孩子自己分类整理自己的衣服、玩具、图书,并统计出每种物品的数量,制作一张个人物品统计图。

5、看日历:
在日历中找出家中每个人的生日,以及一年中的节日,并统计出一年中哪个月的节日最多。数一数一年中哪些月份是31天,哪些月份是30天,哪个月份的天数最少。

6、说方向拿物品:
学会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体会空间方位(含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在家中,可以经常请孩子帮忙取放物品,孩子根据家长的描述找到准确的位置。去超市买东西时,可以让孩子说出并找到需要的各种物品所在的位置。外出时,可以请孩子记住出行的路线,一起讨论自己家的位置,周围的主要场所,家和幼儿园之间的距离位置关系等等。

7、口头计算20以内数的加减:
外出购物时可以启发孩子计算简单的消费金额,帮妈妈付费,然后计算一下是否需要找钱,找多少钱等等。家中添置物品时,也可以引导孩子进行计算,如,原来家里有5条金鱼,妈妈又买回来4条,一共是几条?

8、感知量的守恒:
家人用不同的杯子喝饮料时,可以让孩子尝试给大家分的饮料一样多。做饭时,让孩子自己用小碗往锅里放米。
二、在游戏中学数学——小小测量师
游戏目标: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自然测量;并按照量的差异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排序。
游戏材料:吸管、筷子、铅笔、叉子、毛线。 游戏玩法:

1.谁的房间最大。
家长陪孩子用小脚量一量家中每个房间的长度或宽度,还要一边量一边数,找出家里最大的房间。

2.谁的床最长。
鼓励孩子想办法量一量家中谁的床最长,可以用小手量,也可以用吸管、筷子、铅笔等细细长长的物品代替尺子。从一头开始,首尾相接地进行测量,要一边量一边数,看看谁的床最长。

3.谁的腰最粗。
家长和孩子一起用毛线或绳子测量家中每个人的腰围,每个人用不同颜色的毛线。测量完以后,将所有的毛线一头对齐,然后比一比哪根毛线最长,并依次进行排序,找出谁的腰围最粗。

家长们需要注意:
自然测量是大班孩子非常喜欢的活动,当然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孩子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才能掌握测量的方法和技巧。在测量过程中,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探索选择长短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个物体,结果会怎样。

赞(0)